來閩侯這個山水古村落,聆聽江風與歷史的私語
http://m.hrbznlm.com 2025-05-05 12:28:05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在閩江下游的東岸,閩侯縣小箬鄉(xiāng)湖柄村靜臥于山水之間,。這里曾因七座貨運碼頭而商船云集,,也曾因林則徐的一副未贈官匾而留下隱秘傳說,。幾千年前,,閩越先民在此以貝殼為史,;千年后,,潮聲依舊,,古港的滄桑與詩意卻悄然凝固于時光深處,。
本期《話說閩侯》帶您走進閩侯縣小箬鄉(xiāng)湖柄村,聆聽江風與歷史的私語,,觸摸一座古村落的歲月肌理,。
閩江蜿蜒如帶,滋養(yǎng)了數(shù)個閩侯的村落,,而小箬鄉(xiāng)的湖柄村卻尤為獨特——它是江海文明的一枚活化石,,是歷史與傳說交織的詩篇。七座沉寂的碼頭,、一座消失的官驛站,、一片深埋先民智慧的貝殼山。讓我們溯流而上,,探尋這座古村的千年記憶,。
▲(閩江流經(jīng)小箬)
閩江水奔流不息一路東去,,到了小箬這里,江面在此驟然開闊,,湍急的水流也緩了下來,。如今,防洪堤與排澇站的鋼筋水泥已取代了往日的帆影,。而在這處防洪工程之下流淌著的,,是一段關(guān)于這里的繁華往事。
在公路與鐵路修建之前,,水路是閩江邊居民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,,因為小箬段的閩江水流平緩,是一座天然的良港,,因此也形成發(fā)達的航運,。據(jù)《閩侯縣志》記載,明清時期,,這里曾是閩北木材,、建窯瓷器南下福州的必經(jīng)之路,也是泉州,、廈門港口北上貨物的中轉(zhuǎn)站,。
湖柄村的江邊,,碼頭曾如繁星般鑲嵌于江岸。鼎盛時期,,這里是閩江黃金水道的咽喉:茶香與海鹽在此交匯,,竹木與瓷器在此流轉(zhuǎn)。碼頭上,,挑夫的號子聲,、商賈的議價聲、船工的吆喝聲,,交織成一首“舟楫時代”的協(xié)奏曲,。
湖柄村黨支部書記 林堅:“這個碼頭之前比較繁華,大概有7個貨運碼頭,,之前因為小箬上去的水流比較急,,過往的貨船便選擇在此過夜,白天貨裝一下就再走,?!?/p>
鼎盛時碼頭上燈火徹夜通明,貨船桅桿如林,,連江水都被映成流動的金帶,。可以想象,,清晨,,挑夫們踩著露水將竹編貨箱搬運上船,木輪車碾過青石板的吱呀聲與銅鈴聲此起彼伏,;正午,,茶商與鹽販在榕樹下用竹籌記賬,茶香與江風在空氣中纏繞,;入夜,,船工們在油燈下修補漁網(wǎng),碼頭邊的酒肆飄出米酒的醇香,。
而今,,時代變遷,碼頭也逐漸沉寂,,唯余潮水年復(fù)一年拍打石岸,,似在低吟往昔的輝煌。石縫間蔓生的野草與斑駁的苔痕,,卻為繁華舊夢蒙上一層蒼涼的詩意,。
江水悠悠,帶來的是無盡往事。當江風掠過湖柄村后山的竹林,,竹葉沙沙作響,,仿佛在講述一段塵封的往事。這片翠竹掩映的坡地,,正是小箬官驛站的舊址,。驛站曾是閩浙官道上的重要節(jié)點,,往來官員與商隊在此歇腳,,驛站馬匹的嘶鳴與信使的銅鈴聲曾徹夜不絕。
而在這片竹林里更是流傳著林則徐與湖柄村的一段故事,。
湖柄村黨支部書記 林堅:“當時,,傳聞林則徐到此居住,由于我們這個村落都是‘林’姓,,林則徐便提出打一個牌匾放在此處,,這樣林家不會受人欺負,但是村民怕官家牽連,,因此不敢接受這個牌匾,。”
當時的湖柄村民深知“樹大招風”之理,,唯恐卷入官場風波牽連鄉(xiāng)里,,便以“村小德薄,不敢僭越”為由婉拒,。匾額終未懸掛,,官驛站亦在歲月中傾頹,唯余一片竹林在風中搖曳,。傳說雖無確切史料佐證,,卻折射出湖柄村人“低調(diào)處世”的生存智慧。這段“拒匾護鄉(xiāng)”的往事,,化作村民心中隱秘的驕傲,,如江霧般縈繞不散。
若溯流而上,,穿過村后蜿蜒的山徑,,牛頭山遺址便如一部凝固的史詩般展現(xiàn)在眼前。1979年,,為配合水口電站建設(shè),,考古隊在此展開勘探,揭開了這片土地塵封四千年的秘密,。
1979年,,考古學(xué)家在此揭開新石器晚期的神秘面紗:1萬平方米的貝殼堆積層厚達2米,夾雜漁網(wǎng)石墜、陶器殘片與青銅箭鏃,。這些貝殼并非自然堆積,,而是刻意傾倒的生活垃圾,這些貝殼來自四千年前的閩江先民,,他們以舟為家,、以漁為生,用牡蠣刀剖開海浪,,用陶罐盛裝咸澀的歲月,。
湖柄村黨支部書記 林堅:
“1979年發(fā)現(xiàn)的這里,1989年,,牛頭山遺址列入閩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,;2023年3月到4月份,省考古隊到蛇山和牛首山考古,,考古后發(fā)現(xiàn)牛頭山之前可能是生活區(qū),,根據(jù)挖出來碎片,探測出這是距今7500年左右的遺址,,比曇石山遺址還早2000年,,比平潭殼丘頭的還早1000年。因此得到國家考古隊的重視,,也準備到此進行大規(guī)??脊拧,!?/p>
如今的湖柄村,,潮聲依舊如千年前般起伏。村中的古榕樹下,,孩童嬉戲的笑聲與百年前貨船的號子聲,,在時光的褶皺里奇妙地重疊。這里沒有恢弘的宮殿,,沒有顯赫的碑刻,,但那些沉睡的貝殼、斑駁的碼頭,、竹林間的傳說,,卻構(gòu)成了更鮮活的歷史——它不是冰冷的標本,而是融入土地的呼吸,,是村民代代相傳的集體記憶,。
當考古隊的探鏟再次叩響牛頭山,或許將揭開更多關(guān)于這片土地的謎題,,但湖柄人始終相信:真正的文明,,永遠生長在與江水、竹林、星辰對話的日常里,。
從千帆競發(fā)的古港到歲月靜好的村落,,湖柄村見證的不僅是潮起潮落的更迭,更是一部用貝殼,、石階與傳說寫就的文明長詩,。
閩侯縣融媒體中心 張渺/文 吳林 林爍/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