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驛道上覓勝跡
http://m.hrbznlm.com 2013-04-17 19:31:53 來源:閩侯新聞網(wǎng)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古老的荊溪御楊溪橋,。
驛道邊的“拔仕”題刻,。
沛然亭邊的古樹兀自挺立(歷史圖片),。
依山傍水的龍嶺王廟,。
沙溪修路記碑上詳細記載了這段官路的修砌始末,。
驛道,,也有人稱其為“官路”,,是古代為傳車,、驛馬通行而開辟的交通大道,。據(jù)《福建公路史》記載,,宋代時,經(jīng)驛道可由長安直通福州,。2002年2月8日,,在荊溪鎮(zhèn)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段北宋的出省驛道及“拔仕”榜書、沙溪修路記碑,、募修官路碑三段摩崖石刻,。至此,塵封的福州西驛道才慢慢揭起了其神秘面紗的一角,。
古人眼里的福建是個窮山惡水之地,,境內(nèi)山嶺連綿,溪河錯綜,,交通閉塞,,素有“東南山國之稱”。山間都是羊腸小道,,盤紆陡峻,,崎嶇難行,令人望而生畏,大有“蜀道之難,,難于上青天”之感慨,。然而先輩們并沒有畏懼退縮,他們披荊斬棘,,開辟出一條征服自然的“陽光大道”—— 驛道,。驛道,也有人稱其為“官路”,,是古代為傳車,、驛馬通行而開辟的交通大道。
唐宋時期,,國富民庶,,福建的絲綢、制糖,、陶瓷,、造紙等手工業(yè)十分發(fā)達,并成為宋代三大印刷業(yè)中心之一,,同時還有大量茶葉,、食鹽等產(chǎn)品遠銷各省。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促進了福建海運的發(fā)達和驛站的大量設(shè)置,,當時的閩人不斷開辟捷徑,,改善官路,大量建造石橋,,設(shè)置渡口,,在驛道上設(shè)置館、鋪,、亭,、站等設(shè)施。據(jù)《福建公路史》記載,,宋代時,,可由長安直通福州,途經(jīng)洛陽,、鄭州,、汴州、揚州,、杭州,、衢州、建州(建甌)后到達福州,,最后折往泉州等地,。僅僅福州地區(qū)就有驛二十四,、館七、鋪二十二,、亭一,。當時有遠見的地方官吏不僅注意修路,還注意維護道路,,重視道路綠化,。在長期的實踐中,逐漸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路政管理制度,,并衍生出簡便易行的交通規(guī)則:“賤避貴,,少避長,輕避重,,去避來?!?/p>
寬敞的驛道曾在閉塞的閩地名噪一時,,但時過境遷,當初車馬絡(luò)繹不絕的古驛道早已退出歷史舞臺,,在荒煙蔓草里漸漸被人遺忘,。直到2002年2月8日,閩侯縣博物館根據(jù)荊溪中學(xué)教師林琮琦提供的線索,,在荊溪鎮(zhèn)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段北宋的出省驛道及“拔仕”榜書,、沙溪修路記碑、募修官路碑三段摩崖石刻,。至此,,塵封的福州西驛道才慢慢揭起了面紗的一角。
這三段摩崖題刻位于荊溪鎮(zhèn)關(guān)西村拔仕自然村附近,,其中的沙溪修路記碑詳細記載了這段官路的修砌始末,。北宋年間懷安縣城至雞菜嶺約有百里之遠,“路險石惡”,、“行人苦之”,。懷安縣令樊紀到任的第二年,深感人民疾苦,,就開始修整道路,,使得走這條路的老弱婦孺,“亦無顛踣之虞”,。碑文不僅褒揚樊紀的德政,,還希望以后的當權(quán)者也能像樊紀一樣,做到道路“缺者能補,、陷者能平,、斷者能接”,。而募修官路碑上則記述了由林慈發(fā)起的修補官路募捐情況。值得注意的是,,碑文中出現(xiàn)了“官路”兩個字,,這在全省北宋時期的石刻之中,還是第一次發(fā)現(xiàn),。
西驛道是宋代福州西門外的出省官路,,在我縣發(fā)現(xiàn)的這條官路僅僅是西驛道的小小一段。它主要經(jīng)過我縣甘蔗,、荊溪,、白沙、大湖等鄉(xiāng)鎮(zhèn),。在這段官路上,,卻也留下許多歷史的痕跡和美麗傳說。
在荊溪龍跡山西麓的官路旁邊,,有一座龍嶺王廟,,當?shù)厝艘卜Q它叫“廣施廟”,它背靠龍嶺溪而建,。傳說,,龍嶺廟祈雨特別靈驗,宋代時,,就有樊紀,、洪子著、吳與三位知縣先后在此祈雨,,至今還流傳著不少動人的軼聞趣事,。比如《三山志》上記載的:“嘉祐四年春,久旱不雨,,知縣樊紀初禱祠下,,未行五里,甘澤傾澍,。于是撤屋為堂,,易茅為瓦?!?/p>
距龍嶺王廟不遠,,就是御楊溪橋官路遺址。從殘存的“御楊溪橋碑”可知,,這座明萬歷戊申年(1608年)重建的石拱橋被前些年特大的“龍王”臺風所吞沒,。據(jù)《閩侯文物》記載,御楊溪橋為古田石匠所建,。橋面呈弧形,,橋孔采用縱列砌筑法,,拱徑13米。構(gòu)筑奇巧,,造型優(yōu)美,,被“龍王”臺風所毀前,是福州地區(qū)較有特色的一座明代單跨石拱橋,。
沛然亭遺址,,亦在西距龍嶺王廟約3里的官路上?!度街尽吩疲骸按笥^三年,,知縣吳與以祠迫通衢,屬有禱亟得,,乃命僧營葺,,基山為殿,即亭之背齋室,,設(shè)庖廚,,前臨大溪,又建亭其上,,名曰沛然,,自為文記之,?!睆囊陨嫌涊d可知,沛然亭為知縣吳與授命僧侶所營造,,并在亭旁辟建有齋室,、庖廚等,具有一定的建筑規(guī)模,。數(shù)年前,,亭旁還留有一棵經(jīng)受千載風雨的榕樹,裸露著干枯的枝丫,,在滿目青翠中,,兀自挺立。而今,,這顆枯樹也淡出了人們視覺,。已故的省文史館館員、里人徐自明曾到此謁亭,,有詩曰:“舊亭不復(fù)作居停,,只有農(nóng)夫牧豎經(jīng)。勝跡忍隨官道廢,,建言添建第三亭,?!?/p>
逢山開路,遇水修橋,。在漫漫的官路上,,也留下如靈光橋那樣流傳千年的橋梁杰構(gòu),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,。它因近靈光山而得名,,地處荊溪鎮(zhèn)桐口村西,始建于宋代,,為四塊條石平鋪銜接而成的多墩平梁石構(gòu)橋,,舊時為“上游四郡往來必由孔道,遠近鄉(xiāng)村出入者相踵接”,。隨著山川形貌的巨大變化,,靈光橋曾具有的交通功用已逐漸被現(xiàn)代公路取代,但仍是綠水青山之間一道美麗的人文景觀,。
漫漫官路上,,最能讓車馬勞頓、汗流浹背的驛使們?nèi)滩蛔×b留忘返的,,當屬當年“南北冠蓋必憩此”的白沙湯院遺址,。它始建于唐代,也是福州地區(qū)晉京必經(jīng)之路,。也難怪,,再沒有什么比泡一泡溫泉更能消除旅途勞累了。文人墨客之間的唱和,,更使得湯院溫泉聲名鵲起,,各地慕名而來者不計其數(shù)。宋僧可遵詠湯泉詩曰:“禪庭誰立石龍頭,,龍口湯泉沸不休,。直待眾生塵垢盡,我方清冷混常流,?!蹦纤螑蹏嗬罹V觀湯院溫泉,也曾賦詩兩首:“溫冷泉源各自流,,天教施浴雪峰陬,。眾生塵垢何時盡,汩汩人間幾度秋,?!薄坝癯亟鹞菰√m芳,千古華清第一湯,。何似此泉澆病叟,,不妨更入荔枝鄉(xiāng),。”
福州地區(qū)的陸路交通,,在唐宋時得到較快地發(fā)展,。然而,由于境內(nèi)背山面水,,山路崎嶇,,始終未能發(fā)展成為車馬大道,晉京官路也被眾多的山野小道,、橋梁分隔成一段一段,,這也算是福建官路區(qū)別于其他地區(qū)官路的一個特色。經(jīng)歷了千百年的變遷,,官路遺址更為零落難覓,,然而曾經(jīng)的輝煌正如一本精彩的書,即使僅余片段也讓人心弛神往,,這僅存的幾段殘跡,,仍能帶領(lǐng)我們夢回大宋……
(曾致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