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“三樹合一”榕樹奇觀 慈禧曾強硬為其改名
http://m.hrbznlm.com 2015-08-13 10:51:05 來源:東南快報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人字榕根系交錯,,甚是美觀
宋帝榕有500多年歷史
昨日本報A5版《“夫妻樹”是怎么煉成的?》的報道引起廣大市民的關注,,他們撥打東南快報新聞熱線968977表示,,除了三坊七巷這株南洋楹外,,他們身邊還有其他種類繁多的古樹名木,,而這些古樹名木,,本身就是一部厚厚的歷史。
為此,,昨日東南快報記者特別搜尋了福州一線景觀奇特,、形態(tài)優(yōu)美的福州古樹名木,看看它們身上發(fā)生的故事,,你知道嗎?
泰山宮“宋帝榕” 這對榕樹500多歲 它們呆的地方曾是文天祥的演兵場
在倉山城門鎮(zhèn)歷史文化名村林浦村,,浦下河邊,有一個泰山宮,,宮前空埕上,,一左一右長有兩棵古榕樹,如衛(wèi)士常年忠實守護著泰山宮(宋帝行宮),,被當?shù)厝朔Q為“宋帝榕”,。
這兩株古榕,樹高均22米,,胸圍約7.8米,,冠幅直徑25米,為二級保護古榕,。由于沾著宋帝行宮的靈氣,,以及樹形優(yōu)美,這對古榕躋身“十大古榕”和“十大名榕”,。
南宋德佑二年(1276年),,首都臨安(杭州)失陷,益王趙昰、廣王趙昺3月輾轉來到福州,,從邵岐碼頭登陸,,駐蹕林浦平山閣,屯兵于平山,。五月初一,,年僅11歲的益王趙昰在城內垂拱殿(原大都督府衙署)登基,稱為瑞宗,,改年號為景炎,,加封廣王趙昺為衛(wèi)王。不久,,文天祥又從溫州至此,,福州一時成為南宋朝廷抗元救亡的中心。
泰山宮前為月臺,,兩側有東西轅門,,宮外高聳的護墻上石匾刻有“平山福地”四字。臺下空埕臨浦下河,,視野相當開闊,,為文天祥當年操練水師的演兵場。為紀念南宋末年君臣駐蹕林浦半年,,元初,,村民將宋帝行宮改為社廟,所祀神像均影射南宋末君臣,。明初,,社廟重修并改名泰山宮,村民在宮前種下這兩棵榕樹,,至今已500多年,。
五一中路“雙龍戲鳳” 它最初叫“龍戲鳳” 慈禧硬是改為“鳳騎龍”
在五一中路冠正大廈門口,有一棵三樹合為一體的榕樹奇觀——掛牌二級保護的“雙龍戲鳳”,。
樹冠葉色一半深綠,,一半淺綠。葉子有大有小,,枝頭上還長一撮撮樹籽,。
據(jù)介紹,這里的“龍”是一棵小葉榕和一棵筆管榕,,“鳳”是一棵秋楓(重陽木),,400多歲,高15米,,圍徑2.6米,。榕樹和筆管榕寄生在秋楓的主干上,,三樹合抱共生,樹長勢旺盛,,人們取諧音命名“雙龍(榕)戲鳳(楓)”,。
相傳,最初只有一棵榕樹寄生在秋楓上,,百姓稱之“龍戲鳳”,。慈禧聽后龍顏不悅,硬是將秋楓移到榕樹上,,叫做“鳳騎龍”,。附近一位隱士胡孟得知慈禧的氣話后,又在秋楓上種了一棵小葉榕,,就成了“雙龍戲鳳”,。
高峰橋邊人字榕 一束須根飄飛到北岸 為了“當人”跨岸370多年
人字榕位于福州楊橋路高峰橋邊,胸圍7.85米,,高度20米,,冠幅直徑25米,因一束須根飄飛到北岸,,形成一樹跨河兩岸的奇觀,,形成一個“人”字。因為其奇特的形狀,,被列為福州十大古榕第四,,而且也僅此一棵跨河人字榕,。
這棵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榕曾經一度構成福州的特別景觀,,至今雖然不見原貌,但仍被眾多老福州人津津樂道,。
相傳,,這棵榕樹是在明初修建木橋的時候就種下的,到現(xiàn)在已經有370多年的歷史,。當時在建高峰橋的時候,,只在河岸的一側種了榕樹,后來其中有一束須根落到對岸的土壤中,,生根發(fā)芽,,呈“人”字形狀,形成兩岸落根的奇觀,。
(東南快報 記者 林娟/文 劉興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