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廈門人的“新馬路”依然“老當益壯”
http://m.hrbznlm.com 2018-09-30 10:26:35 來源:福州新聞網(wǎng)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昔日的開元路,一派繁榮景象,。資料圖
廈門網(wǎng)訊(海西晨報記者 晉君 通訊員 楊昕)1924年8月1日,,廈門第一條現(xiàn)代城市馬路修建竣工并通行人力車,耗資20萬銀元,。因為是廈門近代市政道路建設上“開創(chuàng)先河的第一條路”,所以命名為“開元路”,,當時市民習慣稱之為“新馬路”,。
開元路建成歷經(jīng)“磨難”
廈門的路,可以追溯到1387年,。郭坤聰介紹,,在631年前,為了抵御荷蘭侵略者,,廈門興建古城,,稱戍城,。城東門在廈門市第五中學,西門在故宮路,,南門在中山路,,北門在北門外街。在1920年,,廈門規(guī)劃建設現(xiàn)代化馬路時,,拆除了南城墻填入雍菜河,即從思明電影院到老虎城一帶,。
同年夏,,在愛國華僑的呼吁下,廈門市政局成立時,,即著手修筑鷺江道“提督碼頭”到“浮嶼角”新馬路的規(guī)劃測繪,,設計了“四橫一縱”的道路規(guī)劃:“四橫”即大同路、廈禾路,、思明東西路和中山路,,“一縱”即思明南北路。
同年12月,,即開始招工興筑,。當時,鷺江道一帶是人口稠密的商業(yè)區(qū),,修路可直接推動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,但因沿途房屋拆遷受阻,工程進展緩慢,。設計方案也邊建邊改,,最后直線的道路成了弧線形,市民戲稱之為“水蛇路”“蚯蚓線”,。
歷時4年,,廈門市第一條現(xiàn)代化城市馬路———開元路通車。直到1926年,,鋪設了混凝土路面后,,這條馬路才算真正完工,。
建筑風格適應當?shù)貧夂?/strong>
開元路呈東北—西南走向,,以提督路頭(今旅游碼頭一帶)為起點,沿提督街橫穿竹仔街,,貫通土地公祠,、萬壽宮、夾舨寮至浮嶼角(今思明北路,、廈禾路交界處),。全長782米,,路面寬度8.3米—10.3米,兩旁人行道各2.4米,,總寬度約合14米,。
路面仿照英國“麥加頓”式建筑模式,兩旁帶騎樓商店,,商店門前辟為人行道,。這種建筑形式,適合南方暑熱,、多雨的氣候環(huán)境,,晴天遮太陽、雨天擋風雨,,方便購物經(jīng)商,,成了廈門市街道建設的最早模式。
因此,,在后來相繼建成的大同路,、思明路、中山路等均采用這種騎樓式的建筑形式,,由此形成了廈門老市區(qū)特有的風貌建筑,。
郭坤聰告訴記者,沿著開元路走過,,可以探訪到過去人們祭祀和講古的場所二王宮,,以及鄭成功部下的大本營洪本部等具有歷史文化的特色街巷和建筑。他說:“開元路是老廈門最具代表性的馬路之一,,馬路兩旁是騎樓,,巷子里是閩南特色的四合院,中西文化在這里交融,,充滿了老街的氣息,。”